其實,「探究與實作」概念的形成,是官方希望改變長期以來的「片段式學習」,因此決議先要有探究(內含提問與表達),再來實作。
而且層次要比現行的實驗再拉高,老師也要有更多的彈性來設計課程、學生有更多機會動手「做中學」,於是將探究與實作正式寫進課綱。
有趣的是,魔法科學其實從104年開始,就已經全面採用「探究與實作」的方式教學,課程內涵大量提問與表達。因為從教學現場,就已經可以證明,這就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。我們還因此增加了獨家的科學表演,就是為了引發孩子的好奇心、讓他們大量提問。
只是,大部分的機構或單位,沒有辦法像魔法科學一樣100%採用這種方式教學,多只能部分採用例如10%~20%,就算是學校也一樣。因為,100%採用,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,一般單位沒有倉庫、物流、額外人力,根本難以支援。
最終,課堂上還是充滿了像是考卷的學習單,這跟原本的「片段式」教學有什麼不一樣?
而所謂的素養教育,講究知識要與生活作結合。這剛好也是魔法科學的一個特色,在實驗上我們比較不傾向去選擇傳統上那些看起來「只會發生在實驗室裡」的刻意實驗,而是從生活中做取材,重新設計實驗,讓孩子能夠把知識和生活做連結。
後來,魔法科學105年挑選、重新包裝的「操控浮空火球」的實驗,於5年後,110年基測考出。
「好的教育本來就是那個樣子,一切只是時間未到,我們不用等別人。」-魔法科學 創辦人 黃新堯